在上海舉辦的2025循環創新・時尚大會上,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披露的一組數據,勾勒出我國紡織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現狀圖景:2024年我國棉花產量超600萬噸、化纖產量近7000萬噸、布產量突破300億米,龐大產能支撐起全球最大紡織服裝生產國與消費國的地位;與此同時,廢舊紡織品回收量達到515萬噸,2016-2024年回收量持續上升,2023年增速更是高達15.7%。
然而,亮眼數據背后難掩短板——相較于行業巨量的生產與消費規模,回收總量仍顯不足,73%的舊紡織物最終難逃焚燒處置命運,循環經濟發展亟待突破多重瓶頸。
政策層面的頂層設計,為紡織業循環轉型提供了明確方向與動力。早在2022年4月,國家發改委、商務部、工信部聯合印發《關于加快推進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的實施意見》,設定“2025年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率達25%、再生纖維產量達200萬噸”的量化目標,引導行業制定清晰的循環利用路線圖。今年4月,中國資源循環集團綠色纖維有限責任公司在無錫揭牌,標志著國家層面進一步加大對紡織產品再生利用的專業化、規模化布局,為行業循環發展注入“國家隊”力量。
技術攻堅則成為破解廢舊紡織品回收難題的關鍵抓手。中國工程院院士、武漢紡織大學黨委書記徐衛林指出,當前行業面臨回收難、分離難、規模化利用率低的三重困境,尤其滌棉混紡產品因組分復雜,成為再生利用中的“硬骨頭”。目前主流的物理法處理,僅能將廢舊紡織品轉化為毛氈、填充材料等低附加值產品;化學法雖能實現高值化利用,卻受成本、流程與溶劑回收問題制約,難以產業化落地。為此,武漢紡織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化學所聯合研發離子液體溶劑體系,在常溫至60℃條件下即可實現纖維素與滌綸的高效分離,為滌棉混紡品回收提供了突破性解決方案,為廢舊紡織品高值化再生開辟新路徑。
而在全球可持續發展浪潮下,外部法規壓力也倒逼我國紡織業加速轉型。2024年7月生效的歐盟《可持續產品生態設計法規》(ESPR),覆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16項生態設計性能要求,強制要求記錄產品碳足跡、微塑料釋放量等數據,對出口歐盟的中國紡織企業提出嚴峻挑戰。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閻巖表示,ESPR要求行業實現“徹底的視角轉變”,價值鏈上所有參與者需承擔“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”,這既是對企業生產經營的考驗,也成為推動行業向循環經濟深度轉型的外部動力。
應對內外挑戰,產品數字護照成為連接產業端與消費端的創新紐帶。今年6月,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發布《產品數字護照白皮書》,推動李寧、安踏、波司登等品牌企業,以及凱茲勒、達利等制造商共同參與建設。作為紡織產品的“電子化數字身份檔案”,數字護照貫穿“設計—生產—流通—消費—回收”全生命周期,不僅能深度鏈接碳標簽系統、集成企業ESG信息,還能通過動態地圖展示產品加工工廠與物流路線,實現全鏈條信息透明化。
正如閻巖所言,產品數字護照不僅是信息工具,更是開啟行業變革的“鑰匙”。它讓可持續性要求變得可衡量、可比較、可執行,既助力企業應對ESPR等國際法規挑戰,也推動消費者踐行負責任消費。從政策引導到技術突破,再到數字工具賦能,我國紡織業正逐步打通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的堵點,從傳統線性經濟向循環經濟加速邁進,在實現自身破局的同時,也為全球紡織產業可持續轉型貢獻中國方案。